服务项目 手机:13861246686 QQ:526964326 微信号:czxl526 公众号微信号:czxl525 网址:http://www.czczxl.com 地址:常州市武进湖塘茂业商立方814室 |
心理知识 非暴力沟通 发布日期:2013/10/11 阅读:2317 次非暴力沟通四步法:1,陈述事实2,表达感受3,表达需要4,提出请求
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,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“暴力”也能扯上关系。但是,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,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,我们就一定会发现,有些话确实伤人!言语上的斥责、嘲讽、否定、说教以及任意打断、拒不回应、随意评价和下结论……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,很多时候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。 让我们一起向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学习“非暴力”的沟通方式吧!按照他提出的四步原则与他人交谈,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一条捷径,以一种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摩擦,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。 试想,当你离开忙碌了一天的办公室,回到家中就看见处在青春期的儿子正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卡通,脏袜子仍的到处都是。这时,你能否保持平静地对他说:“我看到茶几底下的两只脏袜子,电视机前还有三只,我不高兴,因为我看重家的整洁。你愿意将袜子拿到洗衣机里吗?”——还是,忍不住破口大骂:“你怎么可以把房间弄得一团糟?我什么时候才不用辛辛苦苦伺候你?这么大的孩子一点儿事情都不能帮我做……” 很多时候,我们都习惯了用指责表达感受,用命令代替请求。不仅是在亲子关系中,面对伴侣、面对父母亲友、面对商务伙伴和重要客户,如此沟通的效果常常让人无法不遗憾。不论交流的对方是否按照我们的意愿发生变化,两颗心的距离都是越来越远,抱怨和不满丛生。 在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医生和交流培训师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看来,这样的沟通方式中充了“暴力”的味道。卢森堡博士早年从师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·罗杰斯,后来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“非暴力沟通”方式。他认为,不只是血淋淋的杀戮和战争是暴力,那些伤害我们精神和心灵的言语同样也是一种“隐蔽的暴力”。 近十多年来,他在全世界范围内倾力推介他主张的“非暴力”沟通方式,帮助人们突破引发愤怒、沮丧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惯性,无伤害地与人沟通交流,从而获得和谐、美好和幸福的生活。不仅如此,他还多次参与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,并且于2006年获得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“和平之桥”奖。 什么蒙蔽了我们心中的爱? 卢森堡博士认为:绝大部分人际交流中的冲突,本质是彼此内心的“需要”与“满足”之间的冲突;暴力的根源,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,将冲突归咎于对方。不幸的是,生活中,有四种十分常见言语和表达习惯使我们难以体会到自己心中的爱。它们虽然也致力于愿望的满足,却忽视了人们的感受和需要,以至于造成彼此之间的疏远和伤害。它们是—— 道德判断: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,那他就被看成不道德的或邪恶的。比如:“你真自私!”“你对黑人有成见。”以这种方式提出主张,通常会招来敌意和对抗。 进行比较: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体会。如果有谁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悲惨,那就赶紧去与他人做比较吧。 回避责任:“不得不”是淡化自我责任的最常见表达。试着换成“我选择……是因为……”的句式,有助于发现这些“必须”之后的价值观。也许你会愿意做出调整。 威胁:如果对方说“不”,就予以惩罚,那么即使需要被实现,关系却被伤害。 而“非暴力”的沟通方式,则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。它鼓励倾听,培育尊重和爱,使我们情意相通,乐于助人。让理解、欣赏、感激、慈悲和友爱,而非自私、贪婪、憎恨、偏见、怀疑和敌意,来主导生活。在非暴力沟通的众多受益人之中,有些人用它理解自己,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际,还有人借助它改进工作。 现在,在详细介绍这一神奇的沟通方法之前,还有一点要特别说明——“非暴力沟通”没有固定的公式,也不是简单的言语或文字表达技巧。它的精髓,在于对人、对己、对每个生命浓厚而纯洁的爱。除了言语本身,它所包含的意识和意图,还可以通过陪伴、沉默、专注,各种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加以表达。相信在真实的生活中,我们可以把它们演绎得更加自然,且充满爱意。 要素一:区分观察和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(J.Krishnamurti)曾说过“不带评论的观察,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。”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,“胡说八道”这个想法在我的头脑中一闪而过——你是否和我一样,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出了评论?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观察他人的行为,而不评论,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。 当我们随口说一个人“大手大脚”,依据的事实可能是“他昨天换了一部新车”,可能是“他上周买书花了五百块钱”,还有可能是“他买下了一支一千块的口红”,但我们很可能不知道,这究竟是他的偶然行动还是生活习惯,也不知道这一行为对于行为人本身来说意味着什么。如果我们的表达充满了这样的简单评论,尤其是负面评价,作为听众的对方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,急于反驳,而不是做出友善的回报。 任意夸大,以偏概全,随意推测,“经常”、“很少”、“总是”、“从来”等一系列模糊词语的习惯使用,都很可能混淆我们的观察和评论。就好像那个为了几只袜子而对儿子大发怒气的母亲一样,很多人习惯了用极端的言辞来发泄心中的不满。但效果呢?真的理想吗? 试着让自己去区分客观描述事情的能力,有助于让交谈的对方保持耳朵和心灵的开放。比如说“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,每次你都没来参加”就要比“你很少配合我”更加准确;“这一周你有三天都是在10点以后到家”,就要比“你只爱你的工作”更加容易促成良好沟通的实现。 要素二:体会和表达感受 “我就像嫁给了一堵墙!”在卢森堡博士的研讨会中,有一位妻子试图表达她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孤单,但想她这样的言辞,其实很难提醒到她的丈夫去留意到她渴望交流的愿望,因为对方很可能由此认为受到了指责,从而感到委屈和沮丧。结果,双方的关系甚至更加疏远。 这就是把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的反例。这个言语现象很常见,从小接受的教育观念,早已让我们习惯了服从权威,而不是倾听自己。不用说清晰的表达感受,很多人甚至体会不到自己强烈的情绪。尤其是从事律师、工程师、p-olice、经理等职业的人士,都爱过分相信“理智是好的,情绪化是不好的”。 我们很可能不清楚,当我们感到“你不爱我了”,实际上的感受是“想到你可能不爱我了,我很难过和委屈”;当我们感到“我真是个没有的家伙”,实际的感受是“想到没有完成好任务,我十分伤心”。 想要突破这一点,我们需要从丰富自己的情感词汇开始。像“很好”或“很差”这样的词语,很难表达清楚我们的感受,也很难让作为听众的人们明白我们实际的状态。如果我们说“感觉良好”,所表达的感受可能是高兴、轻松、欣慰或者什么别的;如果我们说“烦死了”,则可能是焦虑、烦躁、紧张、精疲力尽或者绝望。 要素三:体会与感受相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强调,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,是我们的需要和期待,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和评判,导致了我们的感受。听到一句不中听的话,比如“你可真自私啊”,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:1)是认为自己犯了错,于是开始自责。2)是指责对方,开始驳斥“根本不是这样!”于是开始争吵。3)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,这时我们可能发现自己有些伤心,因为我们看重接纳和信任。4)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,这时也许我们就会想到“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”。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从感受进一步地去了解自己的愿望,去发现还有哪些需要、期待和价值观没有得到满足。当我们说“昨晚你没来,我很伤心”,是因为“我很想和你说说最近的烦心事”;当我们说“他们取消了合同,让我很不开心”,是因为“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”。 通过这些思考和发现,我们不再指责他人,而承认感受源于自身。当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,他人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。 当我们去指责他人,本质上是希望利用对方因为内疚而调整行为,对他人的批评,是在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当我们抱怨“你不理解我”的时刻,实际上是因为自己“渴望得到理解”。但如果我们只是通过批评来指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和反击。 遗憾的是,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。在不顺心的时候,我们倾向于思考别人有什么错。例如我们看见伴侣把外套放在了沙发上,而没有挂在衣架上,很可能就脱口而出“你这个懒蛋”。如果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,与对方表达我们的需要,而不是指责和批评,就很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。 要素四:提出具体的请求 在另外一次的研讨会上,一位女士提出:“我请我的先生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,结果,三个星期后,他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比赛。”问题在哪里?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——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,却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。相信如果她清晰地表达“我希望你每周至少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”,这样的愿望更加容易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。 不仅如此,请求对方提供一个具体而非抽象的行为,不仅有助于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,还常常会帮助我们深化自我认识。另外一对参加研讨会的夫妇在现场发生了争吵。太太对先生说:“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。”先生立刻反驳说“我没有吗?”太太气冲冲地回应:“当然没有!我想要自由!”然而,像“自由”这样的概念还是过于抽象,不具有可操作性。当这位太太试图澄清自己的请求时,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于是她说:“不好意思,准确地说,我希望,不论我说什么,你都能点头说是。”不用别人多说,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苦恼——向对方索取本来就不合理,甚至不可能的东西。 另外,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——不要让你的请求听起来像是命令。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就会受到惩罚,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成是命令。听到命令,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:服从和反抗。但不管他最终的选择是哪一个,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疏远。而非暴力沟通的目的,不是改变或控制别人,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的基础上与人联接。 当人们相信我们看中彼此的感情,并兼顾双方的需要,那么,他们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。 反过来,用表达自己的方式倾听对方 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,我们同样可以将这四大要素适用于倾听他人的心声。我们可以帮助人们澄清他们看到的事实是什么,而不是轻易相信自己做出的判断;我们还可以倾听对方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,从而思考能否找到同时满足双方需要的处理方法;我们还可以提醒不要轻易把对方的意见理解为命令,而是和他一起确定是否在对我们提出一个不含恶意的请求。运用这样的沟通方法,我们退去言语中的暴力,将爱自然流露。 也许还会有人问:如果我们痛苦得无法悉心倾听,应该怎么办?难道我应该永远把别人的需要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吗?当然不!卢森堡博士提醒我们:我们无法给别人自己都没有的东西;有时,我们会发生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,这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善良,而只反映了我们自己需要得到关心。 在这个时刻,我们需要先好好体贴自己。你可以安静下来,按照上述的方法,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也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请求。当然,如果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,就无法体会你的需要。这时你可以换一个环境。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,等安静下来,再重新来过。 |